劉先林院士有一句話:需求是成功之母。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可以看作是他對自己科研生涯的經驗總結。
話簡單,包含的道理卻不簡單。需求是動力,是生命力。恩格斯說過:“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沒有需求的技術研發(fā),其結果必將是耗費大量的科研經費,卻只能在自己的實驗室里“自娛自樂”。這里面有眼光的問題,就是你是否看得準需求;還有境界的問題,就是你花費大量科研經費搞科研工作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科研能力還是為了服務社會,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
話簡單,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深刻地認識到,或者是認識到卻不一定做得到。超圖公司總裁宋關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去十多年間,國內出現了不少GIS平臺軟件,但后來有很多銷聲匿跡了,能生存下來并發(fā)展壯大的屈指可數。這些軟件銷聲匿跡的原因,并不是技術不先進,而恰恰是因為缺少足夠數量的外部用戶,缺少了應用層面的支撐。這確實是發(fā)人深省的。當一個軟件定位在主要由自己單位的項目團隊使用時,這種軟件就注定避免不了被淘汰或邊緣化的命運。
我國科技研發(fā)和成果產業(yè)化的原則之一是需求牽引,這是十分正確的。作為科研工作者,還要更進一步,要下大力氣去主動服務,推動需求的增長。
原文地址: http://www.zgchb.com.cn/article/2008/0222/article_5768.html